教育局表示,近年校舍建設採用新式建築技術,糅合「靈活學習空間」和「綠色建築」的概念,校園環境盡量開放,課室以摺疊門分隔,打破傳統教室界限,讓學習空間更具彈性,鼓勵學生學習和探索。

 

另外,為應對學齡人口結構性下跌,政府未來的校舍分配會以重置為主,並會善用空置或即將空置的校舍用地。若公營學校所在的地區有剩餘學位,教育局會鼓勵辦學團體考慮將校舍跨區重置到新發展區,既滿足新發展區對學位的需求,也能平衡各區學位供應。

 

以下是教育局副秘書長梁蘊儀428日在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校舍環境和學與教有莫大關係。政府一直致力透過策略性校舍發展規劃,為學生打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除了為學校提供恆常的保養和修葺工程外,教育局推出不同措施持續改善校舍設施,糅合各種設計和環保元素,優化學習環境,創建快樂並具創造力的校園。

 

優化校舍設計 改善教學環境

 

目前全港約有900所公營學校,在不同時期按當時的標準興建。1960、1970年代的屋邨學校受環境所限,須在頂層加建有蓋操場兼作禮堂之用,同時與屋邨共用籃球場,該些校舍包括俗稱「火柴盒」式的校舍;1980年代開始,標準校舍在地下設有操場及在二樓設有禮堂;1990年代後期,千禧校舍在設備和空間上均大大提升。學校建築設計隨着社會發展不斷演變,從空間規劃、布局,以至使用者體驗,校舍設計出現了突破性的轉變。校舍建設的變遷,正好見證香港的發展及基礎教育的持續優化。

 

現時香港校舍的非標準設計靈活多變,更為多元化。辦學團體可參與設計方案,令設計融合其辦學理念和需要。設計團隊亦因地制宜,按實際需要為學校度身訂造理想校舍,創造充滿啟發性的學習空間。近年來,校舍建設採用了多項新式建築技術,在質量、環保和安全等方面的表現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為優勝。在設計方面,新校舍採用「靈活學習空間」和「綠色建築」的概念以加強教學,令空間能內外結合,或與大自然融合,鼓勵學生學習和探索。例如:

 

  • 校園內盡量設有開放、綠色和自然通風的環境,為鄰近建築物提供通風廊,同時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和運動設施,並讓更多的陽光引入活動空間,打破室內和室外的界限;
  • 每一個空間都是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索的機會。課室間隔採用摺疊門設計,打破傳統教室界限,讓學習空間更具彈性,誘導學生發揮想像力;
  • 學生活動中心可按需要與禮堂連通,增加座位或活動空間,靈活配合不同表演和活動,切合使用者多方面的需要;
  • 圖書館內部不設間隔及結構阻擋,提供充足的網絡連接和技術基礎設施,支援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相關創新科技的應用,並在空間運用上,加強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和溝通,促進學與教效能;
  • 綠化設計方面,天台花園、中草藥園及雨水收集系統不僅美化環境,更成為學生觀察動植物生長和生態的天然教室。設計結合自然元素,讓環保教育不再局限於課本,活潑地融入校園生活;以及
  • 節能減排方面,新校舍採用太陽能光伏系統、發光二極管照明設備和智能空調系統,有關應用兼作可再生能源的教學展示。泊車位設有電動車充電設施,配合《綠色政府建築》要求。

 

設計團隊透過校舍的環境與園境設計,營造實而不華、舒適而具美感的學習空間。在設計課室時,由整體布局,以至採光、通風、物料、裝置和設施等細節上皆考慮周詳。新建校舍亦會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把建築物分成多個預製組件,在工廠完成大部分工序後運往工地組裝,以降低建築成本及縮短施工時間,提升建造效率。

 

審慎規劃建校 重置達致雙贏

 

政府一直審慎規劃公營學校的建校工作。舊式校舍一般佔地較少,沒有額外地方可供擴建或作原址重建。教育局多年來持續地為以昔日建校標準興建的資助學校校舍進行小型改裝工程、安裝空調設備和加裝升降機,以建設無障礙校園和締造更舒適的學習環境。此外,教育局透過恆常的年度大規模修葺及緊急修葺工程,為資助學校提供校舍保養和修葺工程方面的全方位支援。在2024至25年度,政府於學校修葺工程的非經常性支出約為19.5億元。

 

長遠而言,要全面提升舊校舍的設施以改善學習環境,較有效的方法是按實際情況及緩急優次,有序地把學校重置到新校舍。另一方面,大型區域發展會帶來新的學位需求,教育局有需要在新發展區(例如北部都會區)興建學校,並配合小學「就近入學」政策,令年幼學童無須長途跋涉上學。

 

由2017年至今,教育局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進行的公營學校重置、重建、改建、擴建或新辦工程項目,以及落成的該等工程項目合共有36個。為應對學齡人口結構性下跌,教育局就公營中小學學位供應作長遠規劃,確保教育生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未來校舍分配會以重置為主,並會善用空置或即將空置的校舍用地。教育局亦積極鼓勵辦學團體透過公平競逐的校舍分配工作,將位於有剩餘學位的地區的公營學校跨區重置到新發展區,一方面滿足新發展區對學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平衡各區學位供應,穩定教育環境,達致雙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