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機械人 伴嫦娥探月

嫦娥奔月本為古老傳說,近年卻化作中國航天事業其中一項成就的代名詞,為人津津樂道。

 

國家於2004年啟動探月工程,取名「嫦娥工程」,逐步實現奔月夢想。作為探月工程第四期任務,嫦娥八號探測器計劃於2028年前後發射,助力國家將來在月面上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香港在這項重大國家任務中也佔一席位。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家航天局委任,成為嫦娥八號一項國際合作項目的主導機構,會與合作夥伴研發一款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隨嫦娥八號探測器登上月球進行科學探測。

 

精密準確  無線充電

 

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于宏宇表示,該機械人配備雙機械臂,用以布置和安裝儀器、採集月面樣品等。嫦娥八號探測器着陸後,機械人要把其他探測儀器或傳感器拿下來,走到需要布置的位置。

 

「機械臂要達到很精密的控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過程中要保證不能碰撞到其他儀器,走到特定位置也要求一定精確度。」

 

機械人可實時感知月球的地形地貌,規劃及優化行走路徑,由於要應付月面的極端溫度、缺乏衞星導航系統等狀態,設計時要克服多項挑戰,殊不簡單。

 

于宏宇說:「我們因應月面的低重力和惡劣環境,開發一個相應的軟件,保證機械人在操作過程中,可根據當時環境的變化,自主改變姿勢和操作功能。」

 

機械人的另一特點是能以移動充電站的形式,為其他月面設備充電。

 

于宏宇指:「整個國際月球科研站裏有幾個機械人、幾個儀器要協同動作,需要一定能源供給。我們的機械人有太陽能電池,可提供無線充電的功能。」

 

推動科研  協同發展

 

為完成這項國際合作機械人任務,政府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並由科大連同多所本地和內地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南非國家航天局等,合作進行研發。

 

創新科技署初步預計,中心將為約20名博士生提供培訓,並聘請超過70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中心將建立本地航天技術的基礎能力,實現「從概念、研製、生產、測試再到系統」的前沿創新。

 

由於航天是綜合性學科,中心不僅提升香港航天科研與工程能力,並會對機械、微電子、人工智能、計算、通信等領域產生輻射效益,推動相關行業發展。

 

大力支持  深化合作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基礎科研方面根基深厚,政府大力支持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與航天科技有關的研究,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作出貢獻。他指中心將利用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一國兩制」優勢,提升本港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科學聲譽。

 

「近年中國航天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深空探測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通過深度參與國家航天任務,並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中心將推動尖端技術在航天領域的轉化應用,提升香港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並推動香港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邁進。」

 

此外,孫東指政府會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聚焦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科研,匯聚人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